查看原文
其他

怀念余叔岩

李克非 梨園雜志 2022-07-30

今日推送之《怀念余叔岩》录自《京华感旧录》,作者李克非(1924-1995)。《京华感旧录》一书为李先生的随笔集,书中回忆了很多关于老北京的杂闻轶事,我们将此书中与梨园有关的内容分期连载推送。


怀念余叔岩


 诗人陈迩冬于一九六〇年在北京和平门外东琉璃厂宝古斋获名伶余叔岩所绘摺扇一柄,题诗曰:


休将盛世说开天,

歧宅崔堂倍惘然。

剑器公孙犹淑世,

落花倘忆李龟年。


 迩冬倩予鉴定余绘扇真伪,予肯定此扇为叔岩亲笔所画不疑。叔岩虽为艺人,而于丹青绘事,却落笔不俗,其所画写意山水,气韵不凡,颇为洒脱。


余叔岩便装照

 余叔岩,字第祺,祖籍湖北罗田,为梨园世家。其祖父乃与程长庚齐名之“汉派”须生余三胜,父为著名青衣余紫云,故其最初艺名为“小小余三胜”。他九岁开始学艺,拜吴连奎(文)、姚增禄(武)为师。十三岁登台,在余紫云主办的“福庆班”演出。某次,余紫云与谭鑫培合演《机房训》(一名《三娘教子》),叔岩饰薛倚哥,演得很出色,博得台下满堂喝彩。

 光绪三十年(一九〇五年)后,随其兄余伯钦到,天津“下天仙”剧场公演。这时,余叔岩唱后中场,同台演出的名伶有孙菊仙(绰号“老乡亲”)、李吉瑞、尚和玉、九阵风(阎岚秋)等,当时,余虽仅十五岁,但表演上已露出过人的才华,博得“小神童”的美誉。


 一九〇八年,余“倒仓”,嗓音变坏,因此改业,经人介绍在袁世凯时代的总统府任内卫副官。后来,票友樊杏初(棣生)组织“阳春友会”,在北京浙慈会馆不时彩排,余为了提高技艺以客串身分参加演出。他曾向陈彦衡、溥侗(红豆馆主)请教,深研音韵与谭派唱腔。并通过王庾生结识了窦砚峰、王君直、魏匏公、李采繁等名流,帮助他研究音韵、表演、唱腔,并教他书法、诗词、绘画,在提高余的艺术理解力、丰富他的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余叔岩任武官旧照


 不久,他由总统府王锦章和他岳父陈德霖的介绍拜谭叫天为师。但在“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旧社会,谭只教会他一出半戏,即《失街亭》中的配角老生王平和半出《太平桥》中的史敬思。因感到向谭学艺,既慢且难,他与言菊朋就改变了学习方法,每遇谭演出,就去观摩,用眼看、用耳听、用笔记,然后私下用工,刻苦钻研。一九一八年冬,谭叫天去世后,他在天津“中舞台”(天津鼓楼北,一名“金声园”)与观众公开见面,此次演出,可谓一鸣惊人,轰动津门。


 余氏学谭,而不拘于谭,自创一格,独树一帜。他那悦耳醇厚的唱腔,细腻精湛的演技以及唱、做、念、打全面发展的才能,征服了所有的“谭迷”和广大观众。此后,余氏在京剧界的地位乃与杨小楼、梅兰芳鼎足而三,他们三人在城南游艺园合作演出时,世称“三贤会”,真是盛况空前。


 余叔岩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表演艺术家,可惜他体弱多病,经常溺血,中年以后甚少演出,却使广大顾曲者久久不忘。如果说清末顾曲者爱好老生的人“无腔不宗谭”,那么,谭谢世后,广大京剧戏迷则“无腔不宗余”了。后学者演《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捉放宿店》、《搜孤救孤》、《问樵闹府·打棍出箱》、《战太平》、《击鼓骂曹》、《武家坡》、《文昭关》、《打侄上坟》等戏,大都是宗余的。


余叔岩与梅兰芳在国剧学会


 叔岩于一九四三年去世,时年仅五十三岁。他病逝后,梨园内外人士送了许多挽联以示哀悼。


 梅兰芳当时正旅居上海马思南路,闻余氏谢世噩耗,悲痛不已。并饬人送来挽联一副,联曰:


缔交三世,远武同绳,灯火华堂,

赞乐独怀黄幡绰;


阔别七年,讣书骤报,风烟旧阙,

新声竟失李延年。


用词真挚,观者无不泪下。


 其得意高足孟小冬赠的挽联是:


清才承事业,上苑知名,

自从艺术寖衰,耳食熟能传学曲;


弱质感飘零,程门持赘,

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恩师。


 予表兄张伯驹与余氏堪称一生莫逆,其自书挽联为:


谱羽衣霓裳,昔日同班无贺老;

怀高山流水,至今顾曲剩周郎。


 一九六三年,伯驹为悼念亡友余叔岩,在吉林长春主办了“余叔岩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演出。他与著名青衣梁小鸾合演了《梅龙镇》。那是伯驹最后一次粉墨登场。余氏地下有知,亦可含笑瞑目矣!


(《京华感旧录》)


- 阅读链接 -


《梨园轶话》(五):余叔岩曾任袁世凯武官

白登云:我所知道的余叔岩

余叔岩苦心攻艺

余叔岩与杜月笙的决裂

余叔岩最后的“班底”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